太原科技大学河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高考猫

从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56分到544分,录取位次在155853名到22087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太原科技大学河南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河南录取人数。

太原科技大学河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历年录取分数线

1、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3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8004名;

2、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09967名;

3、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6893名;

4、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9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5307名;

5、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2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74766名;

二、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历年录取分数线

1、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河南 本一 536 78004 62
2022 河南 本二 515 109967 84
2022 河南 本二 524 25322 18

2、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河南 本一 548 76893 82
2021 河南 本二 519 115307 82
2021 河南 本二 548 28836 20

3、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河南 本一 572 74766 82
2020 河南 本二 550 102795 88
2020 河南 本二 556 22087 16

4、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河南 本一 528 75279 82
2019 河南 本二 506 101963 101
2019 河南 本二 535 22657 16

5、太原科技大学在河南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河南 本一 531 66544 82
2018 河南 本二 456 155853 3
2018 河南 本二 497 103118 107
2018 河南 本二 544 23311 13
绵阳师范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太原科技大学辽宁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太原科技大学制药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湖北科技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兰州文理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和河南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3年太原科技大学上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和上海商学院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太原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三、太原科技大学介绍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也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06年)、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2016年)。1952年,学校前身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创建,近代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中国内燃机研制先驱支秉渊先生出任校长。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汉口机器制造学校锻冲专业并入。1960年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并入。1998年改为省部共建、省管为主。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学校秉承“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精神,经过六十余年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科为两翼,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鲜明,理学、工学、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教育合理衔接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 18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6个。学校现有省级“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5个,工程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拥有工商管理(MBA)、法律、社会工作、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工程管理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