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高考猫

从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录取最低分大约在545分到617分,录取位次在21494名到308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广西录取人数。

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1、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86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6310名;

2、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9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5371名;

3、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1494名;

4、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584名;

5、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18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250名;

二、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历年录取分数线

1、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广西 本一 586 6310 27
2022 广西 本一 610 912 26

2、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广西 本一 593 5371 27
2021 广西 本一 621 523 26

3、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广西 本一 545 21494 28
2020 广西 本一 613 308 25

4、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广西 本一 627 3584 26
2019 广西 本一 611 452 25

5、中国政法大学在广西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广西 本一 623 3250 26
2018 广西 本一 617 572 25
2024年中国政法大学安徽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江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河南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三、中国政法大学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学院三院办学格局。进修学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5月3日,*、*、**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3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学校现有在校生17540人,其中内地本科生9520人,内地研究生7277人,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743人;教学科研岗教师986人,其中教授3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