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甘肃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更新时间:高考猫

从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录取最低分大约在458分到530分,录取位次在35874名到2884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上海理工大学甘肃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甘肃录取人数。

上海理工大学甘肃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一、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历年录取分数线

1、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2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25794名;

2、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1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9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5246名;

3、上海理工大学(中外合作)在甘肃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5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5874名;

4、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27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785名;

5、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19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3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1469名;

二、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历年录取分数线

1、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甘肃 本一 461 25794 92
2022 甘肃 本一 502 4733 26

2、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甘肃 本一 497 15246 92
2021 甘肃 本一 523 4689 26

3、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甘肃 本一 458 35874 8
2020 甘肃 本一 527 11785 84
2020 甘肃 本一 541 4633 6
2020 甘肃 本一 552 3427 20

4、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甘肃 本一 538 11469 95
2019 甘肃 本一 553 2884 26

5、上海理工大学在甘肃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招生省份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甘肃 本一 548 10536 95
2018 甘肃 本一 530 3106 26
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贵州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上海理工大学广告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上海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上海理工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上海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上海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附历年最低分排名
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山东录取分数线预测多少分(附历年最低分)
集美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哪个好对比?附排名和最低分

三、上海理工大学介绍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